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美國農業陷入雙重困境

郎秀雲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08年第3期

作者是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副教授、博士

美國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變遷是在十分獨特的歷史和自然條件下發展和完成的。美國不僅地域遼闊、土地富饒,還具有大陸殖民開發的獨特歷史條件。對於農業發展中非常關鍵的土地問題,美國有著與眾不同的解決方式。由於在西進運動中奪取了印第安人的大片土地,美國國土面積從1776年獨立時的36.9萬平方英里擴大到1853年的302.6萬平方英里,是原來的8倍多。1862年國會通過並頒布了《宅地法》,移民只要交10美元手續費,便可佔用不超過160英畝的荒地,且耕作5年後即成為自己的財產,從此確立了美國家庭農場經營的基本形式。基於地廣人稀的特點,美國農業的現代化以機械化為突破口。1840年以後,播種機、脫粒機、飼草收割機開始進行商業性生產,此後,各地廣泛採用了聯合收割機、拖掛式撒肥機、翻耕播種聯合機。1914年,美國已有拖拉機1.7萬台,20世紀30年代,拖拉機耕地已在美國普及。到1959年,美國的小麥、玉米等主要農業作物的耕、播、收割、脫粒、清洗已是100%的機械化。此後,為了適應家庭農場多樣化和大型化發展的市場需求,美國不斷推出小型多功能的多品種農機和大功率、高度自動化的大型農機。二戰之後,為提高農業的土地產出率,美國農業的化學化、良種化進程迅速推進。1970年農用化學品的使用量是1930年的11.5倍,1990年化肥的使用量為1946年的6.1倍。從1960年起,除草劑的使用迅速增加。為適應不同地區氣候和土質的不同要求,20世紀70年代前後,美國培育出許多雜交品種,並開始利用遺傳生物工程方法、核輻射技術和航天工程技術,改造優化種子的遺傳基因,使農產品產量與品質大幅度提高。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生物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轉基因、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廣泛應用,美國農業生產更趨於工廠化、自動化、區域化和專業化,現代化水平始終走在世界前列。2000年,全美農業經濟活動人口為304萬,農場217.2萬個,平均每個農場的土地面積為175.6公頃,平均每個農場的勞動力僅1.4人,一個勞動力可以養活146人。每個農業經濟活動人口經營土地125.4公頃,為世界之最。美國玉米、大豆、奶類的總產量在世界上連續幾十年遙遙領先。2000年和2001年,美國平均每公頃穀物的產量分別是5974公斤和5728公斤,比世界平均產量高出96%和88%。美國是世界上玉米、小麥、稻米、大豆、棉花等主要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最高的國家之一。

美國農業的成就令人讚歎,但在驚羨於美國農業的高勞動生產率、高土地生產率和高商品率的同時,應該看到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補貼、高風險的特點。

高投入。現代農業以大量的資本投入量、顯著的人員節約量為特徵。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中,首要的轉變就是資本對勞動的替代,即勞動和土地相對份額的不斷下降和資本份額的相應上升。美國農業發展進程中,資本對勞動的替代是驚人的。據統計,1910—1960年,美國農業土地投入在總投入中的比重大體不變,但勞動投入減少了45個百分點,資本投入上升了44個百分點。美國向來重視農業投資。每生產1美元農產品需8美元投資,而鋼鐵工業只需0.5美元。與1940年相比,1978年美國對每個農業工人的投資增加了30多倍。20世紀80年代,每年農業財政投資為350億美元,是政府對工業投資的1.2倍;20世紀90年代,每年農業投資增至500多億美元,在聯邦政府預算中僅次於國防開支,位居第二位。

高消耗。美國農業是典型的「能源集約農業」,是「一種把不能消費、不能更新的能源變為可供消費的食物和纖維的轉化系統」,以能源集約代替人的勞動力,而不再利用可再生的人力和畜力。這種農業,從投入到產出再到加工、儲運、銷售,整個過程都是靠無機的礦物資源特別是石油來支撐的。美國每年生產3000億公斤糧食,要消耗6000萬—7000萬噸石油、800萬噸鋼鐵,同時還要消耗大量的磷、鉀等肥料資源。1981年,美國氮、磷、鉀三種主要化肥的年消耗量高達2370萬噸。美國農業能量的收入和投入之比為1︰15。1990年以前的30年,美國糧食單產提高77%,而能耗卻增加了6倍;1990年之前近20年,糧食增產1倍,而農業消耗能量增加了3倍。中國、印尼、緬甸等亞洲國家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用0.05—0.1卡的熱量可以生產1卡熱量的食物;而美國則需0.2—0.5卡的熱量才能生產1卡熱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

高污染。美國農業過分依賴化肥和農藥,導致土壤惡化和環境污染。美國31個州存在化肥污染地下水的問題,衣阿華州大泉盆地在1958—1983年的25年間,地下水中的硝酸鹽濃度增加了3倍。美國現在每年使用的殺蟲劑和除草劑在4.5億—5億磅之間,最先進的過濾系統也無法完全把它從飲用水中排除乾淨。大面積的連年單作,加之長期的機械耕作,平均每年有31億噸土壤流失,每生產一蒲式耳的玉米就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美國中西部一帶農田的表土,早年深達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據專家估計,每年因為土壤流失造成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超過400億美元。到2001年底,攔耐寥狼質疵婊鑭?792.4萬公頃,占現有耕地的20%。

高補貼。自南北戰爭以來,美國對農業實行高額補貼,被納入農業補貼範圍的農產品包括玉米、高粱、大麥、燕麥、水稻、大豆、油料、棉花、奶類、花生、糖類、羊毛和馬海毛、蜂蜜、蘋果、干豆類等大約20種,幾乎涵蓋了所有大宗農產品。2001年,美國對農業的補貼花費是953億美元,占農場農業總收入的11%,占農場農業淨收入的42%。平均每個農戶每年能從政府那裡得到1萬多美元補貼。而在由國會通過、小布什總統簽署的「2002年農業安全和農村投資法案」中,計劃在2002—2011年向農業提供1900億美元的巨額補貼,比原有的《農業法》所確定的撥款額度增加了近80%。

高風險。傳統農業使用了眾多的本地品種,現代農業中的糧食革命放棄了培育當地品種,改用少數高產品種,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由於高產雜交品種的排擠,很多自然種子資源終止了幾千年的遺傳連續性,它們藉以保持種質互換的很多野生親緣已經不復存在,人類有可能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裡失去食物系統進化的關鍵性環節。由於新品種的單一性,一旦受到病原體的危害,可能會全軍覆沒,災難將是全球性的。1970年美國玉米葉枯病,使15%的玉米產區顆粒無收,原因就是所有種子都是來自一個易感葉枯病的品種。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轉基因農業技術在美國廣泛使用,轉基因產品的出口已經佔了美國農業和食品出口的35%,年出口額達120億美元。轉基因技術損害了生物基因的多樣性,可能造成不可預見的生態災難。20世紀中葉以後,一系列危害食品安全的食品污染事件接連發生,瘋牛病和二惡英污染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

美國農業實質上是資本、技術和能源密集型農業,即採用現代化的設施及農業機械裝備,依賴大量地投入化學肥料、農藥、殺蟲劑、除草劑,用高投入換取高產出,這在一定程度上違反了作為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農業本性,不可避免地造成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病蟲害持抗性增加、品種資源單一化等一系列問題。尤其嚴重的是能量的「投入產出比」隨著投入的增加反而下降。這種農業模式陷入了經濟和生態的雙重困境:資本替代土地的結果是大量的能源消耗、巨額投入和沉重的財政負擔,並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災難;資本替代勞動力的結果是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導致了失業、貧困和兩極分化。

沒有留言: